12月2日晚19:00,上海健康医学院迷彩战线联合会组织所有会员,开展了本学期的第四节会课。
此次会课是由活动部部长严毅隆宣讲,课程主要围绕海军潜艇知识,目的是拓展社员们对潜艇的认识。
严毅隆同志把内容分为三部分进行宣讲。第一部分世界海军潜艇的发展史,前期:公元前350年,亚历山大大帝提出构想(把自己装在透明玻璃桶内),开启人类最早潜水行动;文艺复兴时期,达芬奇画出了设计图,意大利人伦纳德提出“水下航行船体结构化”理论。中期:1620年,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·德雷尔成功研制出第一艘潜艇。可载12人,下潜3~5米。因此被誉为“潜艇之父”。17世纪初,1776年,美联军在耶鲁大学戴维特的支持下,制造出了第一艘具杀伤力军用潜艇“海龟号”。后期:19世纪初,潜艇进入正常发展时期。美国人罗伯特·富尔顿在拿破仑的支持下研制出了接近现代化的“鹦鹉号”潜艇。19世纪中叶 ,德国人威廉鲍尔改进了富尔顿的潜艇,研制出了“火焰号”。1861年,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人们研制出了“亨利号”,1864年2月17日,该潜艇击沉北军的巡洋舰,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潜艇作战的实质性胜利。
第二部分“库尔斯克”核潜艇沉没和掉深的原理。当时潜艇内的氧化氢液体和一小块铁锈接触,产生巨大的压力炸碎了鱼雷外壳,并导致煤油箱破裂。高热蒸汽引燃煤油,释放出的氧气助长了煤油的火势,鱼雷舱成了一片火海,舱内人员当场死亡。冲击波从通风管进入指挥中心,海水从发射管涌入后,库尔斯克号开始缓慢下沉。由于温度过高,弹头自动爆炸,在五分之一秒内,共有7枚鱼雷爆炸。这时在潜艇前端,耐压艇体的负荷已经超过极限,5厘米厚的钢管爆裂,水从70米长的破洞涌入潜艇。这时距离第一次爆炸仅仅几分钟。118名官兵,大多数都是当场死亡的。但潜艇后部的23人在爆炸后仍然挣扎了8个小时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。
同时,严毅隆同志还运用了物理知识重点讲述了潜艇的克星——掉深,即潜艇在水下航行时,由于海水密度出现“断崖”(密度差)发生急剧下沉的现象。
第三部分世界上最惨烈的海难是艘纳粹德国邮轮威廉·古斯特洛夫号被苏联军用三枚鱼雷击沉,遇难人数估计由5,300至9,931人不等,成为历史上遇难人数最多的海难。
最后希望协会的会员们通过本次社课,能对世界海军潜艇有了更多的了解,同时提高自己的军事常识储备,形成强有力的国防意识!